351

健全协同机制 培育时代新人

【摘要】其中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当前形势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事关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将党中央关于教育的主张落实为国家的法律规范。


1.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在协同育人上的顶层设计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围绕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在新时期做出了顶层设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依次展开。其中,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当前形势下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部署,事关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前途、事关民族前途。2018年教师节当天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办好教育,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随后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从整体上规划了未来十几年的中国教育现代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方案(2018-2022)》。2020年金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吹响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更是明确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确定了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工作任务。202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发布第98号主席令,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将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第六条对“各级人民政府指导家庭教育工作,建立和完善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进行了明确表述。把党中央的教育主张作为国家的法律规范来实施。通过建立体制机制,促进三全育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二、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政策规划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既贯彻了党中央的要求,又尊重了基层首创精神,总结了过去基层好的经验。文件条理清晰,落细写实,指导性强,能操作,落地好,执行起来顺手。第一,围绕立德树人,突出中心。第一部分开宗明义讲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着力解决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党的领导,政府负责,协作要求和执行目标明确。二是抓落实、抓落实,职责清晰。紧紧抓住学校、家庭、社会三个主体不放松。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各自要做什么,如何做,各安排一部分。每一部分先谈各自的主体工作,如第二部分学校部分,定位是“教书育人主阵地”,必须做好“及时沟通学生情况”,再在与家庭的协调上做好“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在与社会的配合上做到“把社会育人资源用好”。第三部分关于家庭,第四部分关于社会,也是一样,清清楚楚,清清楚楚。便于理解和操作执行。三是完善站位,强化组织领导。特别列出第五部分,强化执行保障。要求把贯彻落实文件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好。突出党委领导、政府统筹、部门落实,并有要求列入重要工作日程,便于检查督促。对于专业的支持,氛围的营造也有指导性的要求,便于操作的实施。三、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上的校本实践基层学校要认真学习领会、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发挥学校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新时期学校现代化治理结构建设,积极统筹家庭、社会各方面力量和资源,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自觉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一是理念认同,创新治理机制,运用区域化党建平台,凝心聚力,实现价值观认同。二是寓德于心,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育人目标、办学目标、办学理念紧密结合,德智体美劳五育融为一体。三是工作方式创新,形成了“党员管理→教职工党员凝聚力量→全体师生、家长、学生价值认同→学校治理优化”的工作路径,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体现了学校育人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赢得了全体师生的拥护。四是资源汇聚、整合,校内外资源集聚,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向多领域延伸。从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角度出发,用好区域化的党建大资源,形成整体合力,把立德树人真正落实到行动上来。不断优化“党建双覆盖、共建双联动、区校双帮扶、团建双行动”的“四双育人方式”,以党建带校家、带队伍,发挥好以家育人、五育并举的良好作用。同时,学校与属地街道社会实践基地签约,组织开展志愿服务,使每名高三学生都能高质量地超额完成志愿服务40小时、60学时的课时要求。高中学校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全面辐射带动初中学校。内引外联,积极构建学校、社区齐抓共管育人环境,着力打通一二三课堂育人“内循环”、校内外育人“中循环”、网上网下育人“大循环”。(陈宏观,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党委书记)
*免责声明:
1.以上内容由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请谨防钓鱼、诈骗、诱导等行为。
2.第一考试网致力于提供合理、准确、完整的资讯信息,但不保证信息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合理、不准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3.如若侵权请发送邮件到: 13562564#qq.com (#换成@)。

© 2021 第一考试网

京ICP备11047680号-2

联系邮箱:13562564@qq.com 网站名称:第一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