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

废掉一个孩子,从过度养育开始

\\n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放手和信任。



真正负责任的爱,不是把孩子呵护得无微不至,而是要让他在经历和挫折中成长。



作者 | 枫子


一位心理咨询师分享过一个案例。

一对父母在女儿成长过程中,竭尽所能为她创造了最好的生活条件。

把女儿送进最好的学校,给女儿请一对一家教辅导;

尊重女儿发展广泛的兴趣爱好,哪怕是养虫子;

每天睡前10分钟亲子沟通,聊天或者讲故事;

注重陪伴,女儿出生后,妈妈就换了份轻松的工作,每天早早下班陪女儿;爸爸每个周末都推掉所有应酬,专心陪伴。

不仅投入物质,更是花时间,花精力为女儿打造了一个理想的生长环境。

然而,被精心培养的女儿虽然成绩很好,却完全无法适应社会,生活得很痛苦。

这到底是哪里出错了呢?

细问之下,咨询师发现:
问题不在于父母哪里做得不够,而恰恰是因为做得太多。


他们对孩子倾注了太多的资源和关注,让孩子再也无法经得住外界的风雨。

这就是心理学家朱迪安·洛克博士指出的养育误区:
过度养育


古人云,水满则溢,月满则亏。

养育也一样,过犹不及。


爱得太满,爱也就成了“碍”。










1983年,一个男孩出生在湖南县城的小山村里。

爸爸是伤残军人,常年卧床,妈妈是百货公司销售员,日子过得很艰难。

男孩的出生,就是照进黯淡家庭的那束光,妈妈把毕生的期盼都放在他身上。

几个月时,妈妈就教他识字,读唐诗。

2岁时,男孩就已经掌握1000多个汉字。

在妈妈的培养下,男孩的成绩突飞猛进,多次跳级,最后考上中科院硕博连读。

就在所有人以为他会大有作为时,男孩却因为交流能力差、自理能力不行,被中科院劝退。

之后,男孩一度自暴自弃、整日整夜玩电脑、多次离家出走......

原来,为了让儿子出类拔萃,妈妈一边陪读包办了生活的一切琐碎、困难,一边又要求极高,让他一心只有学习,不许他社交、娱乐、体验生活。


如同一根小树,被栽进了花盆,被修剪了所有枝丫,虽长得笔直,可从此也失去了繁茂的机会,也禁不起任何风吹雨打。


这个男孩就是魏永康。

这种如同修剪盆景,成长过程被过度干预和规划的孩子,就是教育学上说的“盆景儿童”。

盆景儿童,就像盆景一样发育不良:自理能力差,心理弹性差,抗挫能力差,过于依赖父母。

典型的代表就是前段时间引发热议的一些“全职儿女”。

比如豆瓣全职子女小组的
@周淼
,从小,父母为了不让她受伤害,精心“修剪”了她周围的人和环境。

她没有被人欺负过,也没有吃过苦,受过累,她一度以为,世界都是真善美。

直到离开父母去了外地工作,她才发现:
家之外的世界,没有温室。


曾经,她在父母身边活得有多安逸,如今,就活得有多艰难。

出门在外,没有人会以她为中心照顾她,更没有人会迁就她。

习惯了被照顾,被安排的她,没有能力,也无法与社会很好地相处。

工作中难免遇到的同事矛盾、领导批评、突发问题,对普通人而言,是再正常不过的挫折,对她而言,都是狂风暴雨,是迈不过去的坎。

所以她在接连换了几份工作都不顺心后,退回了家庭这个舒适区,躺平了3年。

可怜父母一把年纪了,仍要替她的成年生活负重前行。

温室里的幼苗,无法长成参天的大树。

盆景里的孩子,无法面对社会的考验。


过度养育最大的危害,就是以爱之名,让孩子失去了成长的能力,只能在父母营造的温室里逐渐“枯萎”。










还记得培养出两个亿万富豪的上海犹太妈妈沙拉吗?

她曾经是一位直升机妈妈,每天在孩子的上空不停盘旋,大包大揽安排一切,为孩子清空前行的一切障碍。

她的要求只有一个:努力学习考大学。

这种教育下,3个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不会帮忙干活,更不懂得心疼她。

直到有一天,邻家大婶看不下去,先是训斥孩子什么都不干,饭也不端,简直跟废物没两样。

接着又转身骂她,不会养孩子,是个不合格的母亲。

沙拉这才惊觉自己的养育确实过了度。

于是她开始收敛爱,收起手,在生活上后退一步。

她列了一个家务清单,让3个孩子分工合作,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从而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生活能力。

她还建立“有偿机制”, 让孩子们帮她做春卷和卖春卷来挣取零花钱,锻炼孩子的财富意识和沟通能力。

学习上她就减少干预,不再高要求,而是选择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比如二儿子杰瑞,脑子聪明,但贪玩,她没有絮絮叨叨讲道理,逼着儿子学习,而是直接让他退学去面包店当学徒。

儿子吃了苦,受了累后,逐渐明白了学习的意义,返学后一直自觉自律学习。

在她的培养下,三个孩子都成长得非常出色,善于经商的两个儿子,不到30岁就拥有了亿万资产,而女儿则当上了出色的外交官。





思想家朱特比曾说:“孩子的事让他自己解决,若父母过分呵护,反而会使孩子失去自信,更不可能有出色的成就。”

树木的茁壮成长,需要历经风吹雨打。

孩子的成才也是如此,爱而不包办,帮助而不干预,适度养育,孩子才能作为独立的个体,发展出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为人父母,我们在日常的养育中该如何把握这个“度”,给孩子恰如其分的支持,避免孩子变成“盆景儿童”呢?

心理学家朱迪斯·洛克博士用培养植物作为类比:

比起精心照料,过度保护,树木更需要风吹、日晒、雨淋,才能长出更为结实的枝干和更发达的根系。

放到教育上,就是削减过多的付出,把孩子推出去磨炼,建立自信、抗挫力、共情力、自我调节能力、独立能力,才能向下深扎大地,向上枝繁叶茂。


1. 自信:筑牢孩子成长的基石


自信,是独立健全人格发展的基础。

有个14岁女孩,独自飞行27个小时到美国留学,到了后却被告知15岁以下不能单独出行,被扣留。

她没有向父母求助,而是向警察解释并证明自己是来读书的。

最终事情完美解决。

而女孩之所以敢自己独自出国,独自解决问题,就在于自信。

从小,父母总是鼓励她去尝试,去体验,让她相信自己可以挑战一切。

所以,我们要多允许孩子探索,相信他可以,而不是他把保护在温室里,孩子才能逐渐建立自信。

自信的孩子,才能无惧困难,一路前行。


2. 同理心:提高社交能力


孩子是群体性动物,学会与人相处,是孩子必修的一门课。

研究表明,同理心是情绪发展和成功的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共情力和社交能力成正相关。

拥有同理心,孩子才能更好地与同伴相处,从而走进并融入社会。

所以父母在养育过程中,要避免过度回应孩子,让他习惯以自我为中心。

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去感受别人的情绪和体验,孩子才能生出与人共情的能力。


3. 心理弹性:培养孩子的逆商


生活中,一样的遇挫,有的孩子,直接一蹶不振,很久都走不出阴影。

而有的孩子,却能汲取教训,哪里跌倒哪里爬起,越挫越勇。

这中间,差的就是经历挫折后复原的能力,也就是心理弹性。

人生路上难免坎坷,父母再爱,也不能替孩子遮风挡雨一辈子,提高孩子的心理弹性,才是为之计深远。

我们要以身作则教孩子乐观看待一切苦难,学会用成长型思维直面挫折,相信凡是经历,皆为成长。

往后,孩子自然千磨万击还坚劲,越是摔倒越向前。






4. 自我调控能力:帮助孩子掌控自己


有一种孩子,他可以为了当个三好学生,舍弃玩乐的时间,主动帮班集体做好事。

也可以为了下周的考试,而放弃看电视的时间,努力投入学习。

这种为了获得长远的好处而控制当下的欲望,就是自我调控能力。

想要孩子会自我调控,父母首先要引导孩子做出正确行为,然后肯定强化,最后将这些行为内化到孩子的行为系统。

一个能控制自己行为的孩子,往后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5. 独立:伴随孩子一生的技艺


作为父母,我们都明白,孩子只有靠自己的翅膀飞翔,才能飞得更高,看得更远。

独立,就是孩子一生最强大的软实力。

锻炼孩子的独立,父母要后退一步。

3岁退出餐桌,5岁退出卧室,10岁退出私人空间,12岁退出家务,18岁退出决定。

让孩子逐渐学会自理、自立、自强,他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著名教育家B. M.西格尔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

“父母的关爱是孩子需要的维生素,但应当牢记,孩子需要正常剂量的维生素,缺它不可,过多无益。”


播种需要时机,爱也需要节制。


少一点保护,孩子才能多一点锻炼。

少一点干预,孩子才能多一点掌控。

点个
赞吧
,与家长朋友们共勉。
\\n
*免责声明:
1.以上内容由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请谨防钓鱼、诈骗、诱导等行为。
2.第一考试网致力于提供合理、准确、完整的资讯信息,但不保证信息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合理、不准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3.如若侵权请发送邮件到: 13562564#qq.com (#换成@)。

© 2021 第一考试网

京ICP备11047680号-2

联系邮箱:13562564@qq.com 网站名称:第一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