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

中国家庭隐形精神内耗:不打不骂,谈笑间毁掉亲子关系

\\n




假如孩子发了这样一条消息给你,
你会怎么回复?


孩子:妈,我学不下去了,感觉要跳楼了。

你的回复:





A、别闹了,有什么不开心的回家和妈妈说,先去上课。





B、怎么了?是遇到了什么不开心的事吗?





C、宝贝,别给自己太大压力,我们休息一下吧,妈妈这就接你回家。





D、你带手机去学校了?






肯定会有人说:最后一个选项是来搞笑的吧?哪有父母这么说话的。


巧了,还真有。





这是网上一个很火的帖子。

当孩子向妈妈倾诉内心的痛苦时,妈妈的关注点,却神奇地聚焦在了手机上。


太过离谱,却又相当真实。


不得不说,很多父母真的都有一种“把天聊死”的超能力。





“妈,我跟你说啊,今天在学校有件特好玩的事……”





“在学校不好好学习,成天想着玩。”









“孩子,今天在学校有什么好玩的事吗?”





“没有。”







孩子给妈妈分享和同学吃火锅的照片:

“妈,今天和同学出去吃火锅了,这个毛肚超好吃……”





妈妈拍下中午吃的大馒头蘸辣椒酱,回复孩子:

“花这冤枉钱,三块钱吃饱。”





自那以后,孩子显然失去了分享欲,每当妈妈问他近况,他都只回一句:





“挺好的。”









你也是这样的父母吗?






无效沟通,将孩子越推越远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大多数的父母,都能直观地感受到,孩子和自己越来越不亲了。

曾有一项针对 20870 名中小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

只有
26.73%
的人表示有了心里话最想告诉的人是父母,并且这一比例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为什么会这样?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沟通不畅。

其实每个孩子对父母,都有着与生俱来的信任与依赖。

他们都曾是个小话痨,有事儿没事儿就喜欢缠着父母咿咿呀呀说个不停。

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一局面开始发生改变。

因为作为父母的我们,对孩子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期待。

我们总是希望孩子是自觉的、懂事的、能替父母分忧的。

所以,当我们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往往
会习惯性地表现出强烈的目的性。


学员@水流云在,就曾在正念父母的学员群里分享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孩子想和妈妈分享自己的快乐,但妈妈却根本不在意。


她只关心:晚上八点的英语课别忘了!


很显然,这是一次无效的沟通。


孩子没有从妈妈那里得到想要的情绪价值,而妈妈的叮嘱势必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如果我们和孩子的沟通,始终都是这样不纯粹的,带有强烈的目的性的,那么结果一定是将孩子越推越远。






为人父母,要纯粹一点


古怪、冲动、暴躁、易怒……这是许多家长给青春期孩子打的标签。





“这孩子,小时候可不是这样的,现在怎么变得越来越怪了。”





“小小年纪就这么冲动,对爸爸妈妈都这种态度,和别人的关系能好到哪去?”





“说你一句,你回十句,就这么没耐心吗?爸爸妈妈的话你是一句都听不进去了?”





我们似乎总有足够的理由,把亲子关系的逐渐冷淡,归咎到孩子身上;


却很少反思自己,是否依然还是合格的父母。



成长永远都是伴随着改变的。


孩子早已从那个对我们百依百顺的小孩,成长为了拥有自主意识,会独立思考的少男少女。





可我们却还在用那一套老模式和孩子相处:

我们习惯性地给孩子发出指令,再根据他的反馈做出评判——听话就是好孩子,不听话就是坏孩子。

所以,不是孩子变得越来越“坏”了,而是作为父母的我们,并没有随着孩子一同成长。


孩子渴望理解、尊重、认同,我们却只想让孩子服从、服从、服从!


基于这样的各自需求,亲子间的沟通,势必会陷入“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僵局。

解铃还须系铃人。

想要和孩子“有话可说”,我们就应该先学会“好好说话”。

就像@水流云在说得那样,
和孩子聊天的时候,要纯粹,怎么说都行,就是不能带着目的。






只是参与其中,
去感受孩子的喜悦,去承接孩子的情绪
,用自己的真诚去和孩子打成一片。






课题分离,才能处理好关系


课题分离是阿德勒提出的一个心理学概念。

阿德勒认为,
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举个例子。

孩子不爱学习,沉迷手机,这是让万千家长感到头痛的难题。

很多家长为此使出了各种绝招,陪读、断网、摔手机……一套组合拳下来,却收效甚微。

最后的结果大多都是:孩子痛苦,家长痛苦,亲子关系一塌糊涂。


但如果我们可以做到课题分离,一切就会变得不一样。







首先,学习也好,玩手机也罢,这些归根结底,都是孩子的课题。


无论身为父母的我们,有多么想要帮助孩子放下手机,专注学习,但我们终究不能替代孩子。

只有他自觉地愿意放下,自觉地愿意去学,一切才能发生改变。

否则只会加剧矛盾,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其次,父母的课题是什么?

是引导。


我们只能用科学的、有效的方式方法,去引导孩子自觉地做出改变;而不能用暴力的手段去强迫孩子。

“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这就是课题分离。


那么,该如何把马带到水边呢?



1、调节自身状态


如果你是一个焦虑的妈妈,那么当你在处理孩子的各种问题时,是一定会被自己的情绪左右的。

如果我们不能调整好自己的身心状态,我们的能量就无法给予孩子正向的引导。


2、找到问题本质


孩子的很多表现,有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比如厌学、玩手机,都不是一朝一夕间造成的。

看到问题背后的本质,找出孩子内心的恐惧,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


3、不断学习成长


不同的场景有不同的沟通话术,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案。

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只有不断进步的家长。

为了帮助每一位父母 精进自我,成就孩子 ,我们特别推出了:


《优秀父母年度养成计划 ——只为成就你的孩子》






这份
「养成计划」
,包含了晓敏青春说的
三套父母成长核心课程


1、《升级版“正念父母”线下体验课》

2、《解除手机依赖21天实战训练营》

3、《亲子典型场景21天沟通训练营》






《正念父母》
,旨在帮助你调整自我状态,用正念的光驱散养育的迷雾;






《手机营》
,带你探究问题的本质,从根源上引导孩子放下手机,提高学习动力;






《沟通营》
,带你看到孩子的真实需求,帮助你成为一个会“好好说话”的父母。






双十一期间,我们特别推出了钜惠福利


3门课程,
8种购买方式
,任你选择


买一门课,即可享受优惠



组合购买,最多可省

1098




了解课程详情、 购买方式、 优惠力度等

请加下方小花老师二维码



\\n
*免责声明:
1.以上内容由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请谨防钓鱼、诈骗、诱导等行为。
2.第一考试网致力于提供合理、准确、完整的资讯信息,但不保证信息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合理、不准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3.如若侵权请发送邮件到: 13562564#qq.com (#换成@)。

© 2021 第一考试网

京ICP备11047680号-2

联系邮箱:13562564@qq.com 网站名称:第一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