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

【农业地理】2024年高考热点——现代农业,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问题,高考经常考!

\\n

现代农业
包括设施农业、观光农业、无土栽培、精准农业、太空农业等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该模式运用
现代科技
手段进行农业生产种植和经营,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精准化发展,促进农业附加值增长增收。







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
主要是以
智能温室
为主,智能温室也称作自动化温室,是指配备了由计算机控制的可自动开启天窗、遮阳系统、保温系统、升温系统、湿窗帘/风扇降温系统、喷滴灌系统或滴灌系统、移动苗床等自动化设施,基于
农业温室环境
的高科技“智能”温室。





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在温室内部提供一个
最适宜作物生长
的环境。

智能温室不仅能够实现农业生产种植,还可以在实现
农业观光、科学研究、医疗保健
、以及广大群众最为熟悉的
生态餐厅
功能。


生产型温室


生产型温室主要以生产种植为主,可以在温室内种植
蔬菜、花卉、水果以及育苗组培
等功能 。











生态餐厅


生态餐厅是综合运用
建筑学、园林学、设施园艺学、生态学
等相关学科知识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以设施调控技术、农艺栽培及管理技术来维护餐厅的优美环境;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优质内容值得传播



推荐转发评论留言




欢迎标注来源
转载


形成以
绿色景观植物为主,蔬、果、花、草、药为辅
的植物配置格局,结合假山、瀑布、小桥流水、竹木亭阁等园林景观,全方位立体展现绿色、优美、宜人的就餐环境。










观光温室


农业观光温室是集
观光游览、技术展示、科普教育
于一体的高科技农业精品主题公园。


它将
园林艺术、园艺景观、栽培技术、地域文化
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以现代温室为载体,按照景观规划设计和旅游规划原理。









运用现代高新农业科学技术将
自然景观
(设施作物为主)要素、
人文景观
要素和
景观工程
要素进行合理融合和布局,使之成为具有完整景观体系和旅游功能的新型农业景观形态。











无土栽培


无土栽培是一种不用天然土壤而采用含有植物生长发育必需元素的
营养液
来提供营养,使植物正常完成整个生命周期的栽培技术。

它包括水培、雾(气)培、基质栽培。 无土栽培一般可种植
蔬菜、花卉、水果、烟叶
等农作物。


墙体栽培


墙式栽培采用
墙体与PVC管
组合的方式一种栽培方式, PVC管内放置基质供作物生长。


在无土栽培项目中该栽培方式可作为隔断墙来使用,同时也有
美化墙体
的作用。










三层水培


三层水培以

作为作物生长的主要载体,同时配以
营养液
来给作物提供生长所需的养分。


该模式栽培设施
封闭性、保温隔热性
好,而且纯水陪培养,非常适合现场
直接采摘食用












管道式栽培


管道式无土栽培是一种新型的水培设施,可采用
立体、平铺
等结构方式;


主要以种植
叶菜类
作物为主,该栽培模式生产的蔬菜洁净、无污染、可直接进行采摘食用。










立柱式栽培


立柱式栽培是柱子上安装多个类似花盆的
栽培槽
,里面放入
基质
进行栽培。


立柱式栽培大多种植
无公害草莓
,草莓挂果后分布在栽培槽的四周,非常可爱,采摘也非常方便,并可以直接食用。










A字架栽培


A字架栽培结构呈
A字形
分布,有利于作物的
采光
,也极大的方便了工作人员的
日常操作



A字架式栽培结构灵活,可根据不同需要进行合理搭配。

因A字架栽培操作
简单、洁净
,而成为时下阳台农业和屋顶农业的新宠,适合A字架栽培的蔬菜有
生菜、油麦菜、油菜、草莓、木耳菜、香菜
等。










气雾栽培


气雾式栽培是将混合了营养液的水进行
高压雾化
后直接喷到作物的根系上的一种新型栽培模式。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作物的根系直接悬挂于栽培容器的空间部,通过
根部接触气雾
来满足生长所需的条件。

气雾式栽培优点是
无公害、科技含量高、可直接食用
,非常具有实用和观赏价值。










树状栽培


树状栽培采用
多杆整枝
的栽培方式和合理的调控手段,将一棵普通的
伏地苗
培养成覆盖面积数十平米以上的
“树体”
,大大提高产量。


展示了
单株高产
的惊人潜力。

在栽培学研究和农业观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空中栽培


空中栽培是利用
深液栽培
模式,将红薯由传统的栽培转变成水培栽培。


水生根系为植株提供充足的水肥,压蔓产生的不定根成为储藏根,实现了根系的分工合作,
一次种植,多年采收


这种新型的栽培方式有着非常高的
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












沙生栽培


沙生栽培是一种
仿沙漠环境
的一种栽培方式,人为的将在沙漠中生长的植物移栽到温室内。


用现代农业种植技术模仿沙漠干旱高温的环境,从而使没有去过沙漠的人也能在温室中看到这些新奇特的植物。











鱼菜共生


鱼菜共生是一种新型的
复合耕作体系
,它把水产养殖与水耕栽培这两种原本完全不同的农耕技术。


通过巧妙的生态设计,达到科学的协同共生,从而实现
养鱼不换水而无水质忧患,种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长
的生态共生效应。










草莓天瀑


草莓天瀑主要是以草莓为主,草莓种植在
升降式
栽培槽内,以基质为培养和营养液载体。


草莓挂果后会主动垂直到栽培槽的两侧,并一直向下垂挂,形成一个瀑布状,故取名为“草莓天瀑”。

游客置身于草莓下,
可观赏,可采摘
,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精准农业


精准农业,是农业的一种类型,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
定位、定时、定量
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


互联网系统


农业物联网一般应用是将大量的
传感器
节点构成监控网络, 通过各种传感器采集信息, 以帮助农民及时发现问题, 并且准确地确定发生问题的位置。


这样农业将逐渐地从以人力为中心、依赖于孤立机械的生产模式转向
以信息和软件为中心
的生产模式,从而大量使用各种
自动化、智能化、远程控制
的生产设备。











水肥一体化系统


该系统采用先进的全自动控制程序,可对植物进行
定时定量,分区分段
进行精准化的施肥灌溉。


使用该系统可节约水60%以上、节约肥50%左右、节约劳力20工时以上,是一款
节水、节肥、省劳动力
的全自动灌溉施肥。


植保无人机


植保无人机,顾名思义是用于农林植物保护作业的无人驾驶飞机,该型无人飞机由飞行平台(固定翼、直升机、多轴飞行器)、导航飞控、喷洒机构三部分组成;


通过地面遥控或导航飞控,来实现喷洒作业,可以喷洒
药剂、种子、粉剂
等。






太空农业


太空农业以航天技术为基础,开发利用
太空环境资源
而开辟的一个崭新的农业领域。


其中包括利用卫星或高空气球携带搭载
作物种子、微生物菌种、昆虫
等样品。





在太空宇宙射线、高真空、微重力等特殊条件作用下,诱发
染色体畸变
,进而导致生物遗传性状的变异,快速有效地
选育新品种
的空间诱变育种;

利用卫星和空间站在太空环境下直接种养生产农产品,用于解决太空人员的食物来源,甚至返销地面以补稀缺。









高考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高考地理备考冲刺应该做些什么?

近年来,

全国各地都陆续使用了新教材,

而大部分省区还处在新老高考的过渡阶段,

高考也是我们平时教学的指挥棒,

那么新教材新增的内容,

高考会不会也涉及到呢?


小编认为,很可能会!

并且它的命题和答题

必然要与时代背景、国家发展密切相关。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新教材关于


《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的知识点都有哪些呢?





河南洛阳的麦田


【人地协调观】
结合我国的国情,认识保护耕地资源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认同18亿亩耕地红线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意义;能结合区域发展中人口、耕地、粮食、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我国保护耕地任务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综合思维】
从不同维度说明我国耕地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我国耕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理解国家采取的粮食安全战略;根据我国国情,理解国家保护耕地的政策与措施。


【区域认知】
根据特定区域的自然、人文等要素分析其耕地分布特征,对区域发展中利用耕地资源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不同国情的国家采取的不同粮食安全战略。


【地理实践力】
搜集相关图表资料,描述某区域耕地资源的变化;能对某区域的耕地资源进行实地考察和调查;学会搜集和查找国家或地区保护耕地及实施粮食安全战略的具体措施,并进行简单评价。


我国的耕地资源


土地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承载了人类社会几乎所有的生产活动。耕地是各种土地资源中的精华,是粮食生产最重要的载体。


我国耕地资源的特点



①耕地占国土面积比重小:
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成为耕地,需要具备一定的自然条件。如较平坦的地形;一定厚度的土壤,用于储藏水分和养分,供作物根系生长;适宜的气温和水分,满足作物生长对热量和水分的需求等。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大,平原面积小,耕地比重小。2016年我国耕地占陆地面积的14%。





我国的陆地面积比印度多6.62亿公顷,但耕地面积却比印度少0.21亿公顷。我国与美国的陆地面积相差不多,但耕地面积比美国少0.17亿公顷。


②耕地资源总量大,人均少:
2016年,我国耕地面积仅次于印度、美国,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耕地只有0.09公顷,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约相当于加拿大的1/13,俄罗斯的1/10,美国的1/5。不少省份的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确定的0.05公顷耕地警戒线。在全世界27个人口5 000万以上的国家中,我国的人均耕地数量居于后几位。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我国将“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世界耕地面积前十位的国家及其人均耕地情况(2016年)


③耕地资源分布不均:
从总体看,我国约90%的耕地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即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以东的
湿润、半湿润地区
。从耕地类型看,93%的水田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85%的旱地和水浇地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





中国耕地分布

我国的耕地分布与人口分布较匹配,即“胡焕庸线”以东地区是我国的人口稠密区,也是我国耕地的集中分布区,而“胡焕庸线”以西地区,耕地资源较稀少。

中国三大类耕地景观(水田、水浇地、旱地)














④耕地质量总体不高:
耕地的生产能力是耕地质量的核心,土壤肥力是耕地质量的基础。耕地质量的变化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2015年全国耕地质量评定分为15个等别,1等质量最好,15等最差。全国耕地平均质量等别为9.96等,9等以下的中低等耕地面积超七成,大部分耕地的生产能力较差,平均产量偏低。

从自然条件看,我国的耕地质量先天不足。我国山区面积大,坡度在2°以下的耕地仅占57.1%,其余均为坡耕地,需要
防止水土流失






中国按坡度划分的耕地构成





从耕地的灌溉条件看,我国有灌溉设施的耕地占45.1%,无灌溉设施的耕地占54.9%。

另外,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匹配也是造成我国耕地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长江以南地区的耕地约占全国的38%,但水资源却占全国的80%左右。


⑤耕地后备资源有限:
2016年,我国有535万公顷的耕地后备资源,近期可开发利用的仅有220万公顷。由于
耕地后备资源分布零散破碎
,且多分布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生态环境脆弱
,开发利用难度大。


我国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我国大力推进土地整治,通过开发、整理和复垦,补充了耕地数量,使耕地数量保持基本稳定。同时,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通过综合整治田、水、路、林、村,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提高了机械化耕作水平,农田灌溉面积大幅增加,防洪抗灾能力得到提高。

从总体上看,我国开发利用耕地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①耕地集约化利用程度高:


耕地的集约化利用是指在单位面积的耕地上,通过施加更多的投入、技术和管理,获取更高产出的农业经营方式。我国的耕地集约化利用程度较高,虽然耕地数量不断减少,但通过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增加化肥使用量、发展现代灌溉技术和土壤改良技术、推广机械化耕作等措施,我国实现了高效利用耕地资源,提高了粮食产量和农业产出。

②耕地资源减少:

耕地的数量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呈动态变化。

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的因素主要包括:水灾、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破坏;为改善生态环境而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因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调整农业结构,将耕地改为林地、草地等其他农业用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目前,建设用地增加是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





③耕地质量退化:


我国人均耕地少,耕地承载的人口压力大。过度开发利用,使耕地肥力下降。


高强度开发导致一些地区的耕地肥力严重透支,也引发了
水土流失

地下水严重超采、土壤盐渍化、土地荒漠化
等问题。









在蒸发作用强烈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过量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随着地表水分蒸发,地下水中的盐分在土壤中累积,导致土壤盐渍化。


耕地污染日益严重。


我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近1/5的耕地土壤污染物超标,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等。

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直接排放工业“三废”,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以及随意堆放与填埋生活垃圾等。


保护耕地,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的概念最早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于1974年提出。

1992年我国政府提出的粮食安全概念,是指“能够有效地提供全体居民以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达标的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食物”的状态。

粮食安全包括国家粮食安全、家庭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营养安全四个层面。

国家粮食安全是家庭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营养安全的保证,是粮食安全的核心。

营养安全是粮食安全的最高层次,是一个国家粮食安全的最高目标。

国家层面的粮食安全状况一般可以用粮食自给率、产量波动系数、粮食储备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和贫困人口的粮食保障水平等相关指标进行评估。









粮食安全的构成


我国的粮食安全现状: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粮食安全问题。

当前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食物供给日益丰富,供需基本平衡。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量将呈刚性增长。


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和气候变化
等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日益突出,粮食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致使我国粮食的供需将长期处于脆弱的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我国的粮食安全战略


我国针对国情及粮食安全的形势,确立了“
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指出要集中国内资源,重点保障口粮供给安全,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并且高度重视粮食和食品质量安全。

①以我为主,立足国内:

2017年,我国人口约占世界的20%,粮食产量和消费量均占世界的25%。目前国际市场每年的粮食贸易总量为亿吨左右,仅相当于我国粮食消费总量的2/3,利用国际市场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空间非常有限。

②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谷物基本自给,就是要保持谷物自给率在95%以上;口粮绝对安全,就是稻谷、小麦的自给率要基本达到100%。这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底线,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硬指标。要实现这两个目标,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是基础。我国约60%的人以稻米为主食,约40%的人以面食为主食。同时,由于耕地资源有限,也需要我们合理配置资源,优先保障谷物生产。





③确保产能,强化科技支撑

确保产能就是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保障粮食自给率的前提条件。确保产能,要充分发挥耕地的生产潜能。

既要保证耕地数量和提升耕地质量,还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增强农业抗灾减灾应变能力;


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农业技术研究,培育优良品种,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粮食单产。






④适度进口粮食:

粮食问题的实质是粮食的供需平衡。实现供需平衡的途径,除了国内粮食生产外,还要合理利用国际市场适度进口粮食,尤其是非口粮类及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开展境外农业投资与国际农业合作,借助国外资源提高保障国内粮食安全的能力。

适度进口农产品,对于增加国内农产品供应、丰富农产品市场、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案例:
我国为什么大量进口大豆?














我国保护耕地的政策与措施


从粮食供需角度分析,粮食产量是影响粮食供给的重要因素。


耕地的数量和质量都会影响粮食产量,其中耕地数量影响播种面积,耕地质量影响单位面积产量。
只有切实保护好耕地,才能保护好粮食生产能力,保证粮食供给持续增长。

此外,政策导向和科技水平等因素也会影响粮食产量。粮食储备、粮食进口状况也会影响粮食供给。


①实施最严格的保护耕地制度


面对当前耕地资源日益紧张、可供开发利用的后备耕地资源数量有限的形势,我国实施了有史以来最严格的保护耕地制度,严格控制土地用途,强化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


②提高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一步加快,各地的用地需求还将继续增加,土地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因此,城镇发展必须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道路。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合理布局各类城市建设用地,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合理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③大力改造中低产田


我国中低产田占全国耕地面积比重达70%。
干旱缺水、耕层浅薄、土壤黏重、酸性太强、涝渍、盐渍化
等是制约中低产田产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应针对不同类型的中低产田采取相应措施,清除或减轻制约产量的土壤障碍因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④用养结合,让耕地休养生息


由于我国长期片面追求粮食产量,过度开发利用耕地,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危及农产品安全。因此,我国应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因地制宜,采取“养”“退”“休”“轮”“控”等综合措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耕地休养生息——“养”“退”“休”“轮”“控”



养护耕地:
针对耕地土壤酸化、盐渍化、养分失衡、耕层变浅、重金属污染和残膜污染等突出问题修复和养护耕地,使耕地土壤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逐步恢复土壤生物群系。


退耕还林还草:
将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和严重污染耕地适时退出耕种,改善退耕区的生态环境。


休耕:
以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影响农民收入为前提,对土壤污染严重、区域生态功能退化、可利用水资源不足的农田实行定期休耕。


轮作:
逐步建立与生产发展相协调、与资源禀赋相匹配、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粮豆轮作、粮经轮作、粮饲轮作等耕地轮作制度,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


防控和治理污染:
加强防控工业和生活源污染,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及城乡居民生活对耕地环境的影响。重点整治焚烧秸秆、排放畜禽粪污、水产养殖残留、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和地膜残留等农业污染问题,以控制源头、削减过程、治理末端为基本思路,综合治理农业污染。

押题冲刺

(2024·全国高三·统考一模)我国东北地区是全球三大黑土分布区之一。某校中学生到黑龙江省拜泉县进行野外研学。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任务一 探究黑土侵蚀的原因

拜泉县位于黑土分布区,曾经是土壤侵蚀强烈的地区季节性冻融是原因之一。





(1)推测拜泉县土壤冻融侵蚀最严重的季节,并说明其侵蚀原理。

任务二 调研耕作技术的改进

不合理的耕作方式也是导致黑土退化的原因。为解决黑土变“薄”变“瘦”的问题,当地农民采用了多种保护性耕作技术。秸秆覆盖条带耕作技术(简称涤耕技术),是在秸秆全覆盖的基础上,利用条耕机械整理出无秸秆的苗带用于播种,全田土壤扰动不超过1/3。





(2)阐述条耕技术对保护黑土的作用。

任务三 考察保护性耕作的意义

21世纪以来,我国粮食净进口量持续增加,其中进口大豆约占进口粮食总量的60%,占大豆消费总量的80%以上。拜泉县是大豆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示范基地,创造了保黑土与增产量的双赢。

(3)简述拜泉县的做法对我国粮食安全的意义。

【答案】(1)春季;春季气温回升快,季节性积雪融化;昼夜温差大,地表冻层反复冻融,土质疏松,抗蚀能力降低;下层冻土阻碍了融化雪水的下渗,融水沿地面流动,造成土壤侵蚀。

(2)秸秆覆盖,可以截留地表径流,减少水蚀与风蚀,保持土壤温度和湿度,补充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壤扰动可以保持土壤紧实度,防止被侵蚀。

(3)通过实施保护性耕作,提高耕地质量和大豆产量,增加我国粮食储备:从而减少大豆进口,降低对外依赖程度,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分析】本大题以图文结合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外力作用、粮食安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春季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北半球移动,气温回升快,季节性积雪融化;春季降水少,晴天多,大气削弱和保温作用弱,昼夜温差大,地表冻层反复冻融,土质疏松,抗蚀能力降低;该地区纬度较高,地下分布着冻土,下层冻土阻碍了融化雪水的下渗,融水沿地面流动,造成土壤侵蚀,产生水土流失。

(2)根据上图可知,土壤侵蚀严重,黑土变“薄”变“瘦”,该地区秸秆覆盖,可以截留地表径流,减少水蚀与风蚀,减少水分流失,保持土壤温度和湿度,另外秸秆还可以补充土壤有机质;利用条耕机械整理出无秸秆的苗带用于播种,全田土壤扰动不超过1/3,减少土壤扰动可以保持土壤紧实度,防止被侵蚀,保持土壤肥力。

(3)我国粮食净进口量持续增加,其中进口大豆约占进口粮食总量的60%,占大豆消费总量的80%以上,说明粮食安全不稳定。通过实施保护性耕作,保持土壤肥力,提高耕地质量和大豆产量,提高大豆产量,满足我国对粮食需求,增加我国粮食储备,从而减少大豆进口,降低对外依赖程度,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
一并致谢
!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
文末留言
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点击
阅读原文
,获取更多内容。



顺手点击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点赞










这是我们坚持不断



持续不停更新动力

\\n
*免责声明:
1.以上内容由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请谨防钓鱼、诈骗、诱导等行为。
2.第一考试网致力于提供合理、准确、完整的资讯信息,但不保证信息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合理、不准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3.如若侵权请发送邮件到: 13562564#qq.com (#换成@)。

© 2021 第一考试网

京ICP备11047680号-2

联系邮箱:13562564@qq.com 网站名称:第一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