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3

新东方发布2024考研白皮书:首次披露考研真实报录比

蓝鲸教育4月17日讯,昨日,新东方在京发布《2024中国大学生考研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从多个维度对研究生报考与招生新趋势作了深入解读,并提供了2024年考情预测和备考建议,同时创新呈现不同考生群体画像,为考生升学备考保驾护航。


连续7年发布考研白皮书,剖析考研最新趋势

"当今大学生面临的挑战比我们当初多得多。"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在发布会上表示,大学生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来自于国际关系、科技发展、世界经济格局、职业前景预期等方方面面。而决定人生发展的因素,除了时代、国家等大环境,还有城市、学校、家庭等中小环境,以及个人的性格和品德。他建议大学生在顺应大环境的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去改变现状,谋求更好的发展。


俞敏洪建议大学生在不确定的时代中坚持做确定的事,利用大学时间坚持深入阅读和研究,以锻炼大脑的知识链接、升维和决策能力,保持对新事物的好奇,不断拓宽视野;锻炼横向跨界思维能力,以应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与此同时,还要培养人际关系能力,提升创造力和领导力等面向未来的重要能力。总之,面对焦虑和迷茫,要树立远大志向,保持乐观心态,突破重重困境,不断抵达更高的生命境界。

在充满变化和挑战的时代,通过攻读研究生提升个人竞争力,成为当今不少大学生应对不确定性的方式之一。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年研究生考试全国报考人数为474万,系连续第8年增长,考研竞争日趋激烈。

为帮助考生科学研判考研趋势,进而理性规划和高效备考,自2017年起,新东方已连续6年发布考研年度白皮书,联合权威大数据平台,通过行业调研及用户调研,为考生提供最新的考情数据分析和备考建议,在大学生中获得了不错的反响。

《2024中国大学生考研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由考研趋势分析报告、2023考研招生数据分析报告、和新东方学员数据分析报告等部分组成,全方位呈现研究生招考新图景,角度比往年更加多元,内容也更为详实。此外,白皮书还囊括了2023年考研公共课和热门统考专业课的命题趋势分析与2024年备考建议,力求给考生提供专业、务实的备考指南。

新东方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考研项目总监李琳介绍,今年白皮书在多方面做了升级:首先,梳理了800多个招生单位2022、2023年考研不含保研名额的招生数据,旨在为统考考生提供客观的数据分析和备考建议。其次,白皮书在过去问卷调研的基础上,增加了约5000名学员、总计超300小时的面对面访谈,深度剖析各类考研人群画像,从而为考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此外,白皮书还对各科目备考建议部分进行了细化提升。


白皮书认为,近年来的"考研热",背后深层原因是客观且理性的。从国民经济发展角度来看,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持续增长和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是中国高等教育普及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从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来看,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招生单位人才培养重点逐步从本科生向研究生倾斜,研究生培养单位投入的资源和招生人数都在逐年稳步提升,这也在客观上促进了更多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


图:2010~2023年研究生报名人数(单位:万人)数据来源:教育部


图:2010~2022年研究生招生人数(单位:万人)数据来源:教育部

从考生个人发展角度来看,越来越多的考生为了提升职场竞争力、选择更为理想的深造专业/院校,会在普通高等教育结束后继续攻读研究生。


图:2019~2021届本科毕业生读研的主要动机(来源:新东方《2024中国大学生考研白皮书》)

综上,白皮书预测,未来10~20年,中国研究生教育将迎来持续快速发展,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和培养质量都会进一步提升,这是社会发展和考生个人发展的共同诉求。

2023年考研真实报录比约6:1,预计报名人数将持续增长

2023年研究生报考与招生人数,整体上延续了过去几年的增长态势,同时也展现出了一些新变化。白皮书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总结出研究生招考的几大趋势变化。

首先,考研报名人数与高校国内升学率提升。白皮书通过对过往五届本科毕业生国内读研比例的调研分析发现,本科应届毕业生国内读研率逐年上升。其中,"双一流"院校选择国内读研的应届毕业生占比增幅更加明显,这一趋势与"双一流"院校建设研究型高校的方向一致。

其次,白皮书发现,研究生报名人数的持续走高与招生规模的扩大呈正相关。其中,专业型硕士招生增幅更加明显,2021年专业型硕士招生占比已达61.8%。


图:2010~2021年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招生人数对比(数据来源:教育部)

对考研学生来说,"报录比"是他们最关注的指标。通常,人们用考研报名总数和招生总数计算报录比,但由于推免生占据了部分招生名额,用这种方法计算的数据,会比真实报录比偏低。

为了更加准确地反映考研的难度和变化趋势,新东方梳理各招生单位官方公布的统考招生名额,在招生数据中去除保研招生名额后,计算出了2022年和2023年考研的真实报录比,分别为5.6和5.7,可以简单理解为约每6位考研报名同学中会有1个人被录取。真实报录比展示的考研难度比使用总数据推算的报录比要高,但近两年相对稳定,考研难度没有明显变化。值得注意的是,该数据仅为全国整体考研报录比数据,"考研到底难不难,还要看具体报考的院校、学科门类、专业类型,相关数据在白皮书中也有详尽展示。只有数据分析的颗粒度不断降低,才能进一步接近考研的真相。"李琳表示。

基于近年来的研究生报考趋势,新东方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对2024年考研趋势做出预测。

白皮书认为,在国家继续加大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综合考虑普通本科学校毕业生规模的变化、本科毕业生国内升学占比的变化,以及毕业生对不同学历层次的满意度,预计2024年考研报名人数将继续增长。但由于报名人数增长也同步伴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因此考研难度不会突然加大,考生不必焦虑,应调整心态,平和看待,并结合自身情况及未来发展规划,确定合适的报考目标。

此外,白皮书预计,"二战"在职考生群体占比将继续增加。对在职人士而言,考研的重要原因是为了获得更为理想的职业发展。仅从薪酬维度来看,各主要行业拥有硕士学历的研究生,起薪相对于拥有本科学历的毕业生有明显优势,硕士学历薪酬回报率均在25%左右(硕士学历薪酬回报率,是指某行业拥有硕士学历的毕业生起薪相较该行业拥有本科学历的毕业生起薪的涨幅)。更高的薪酬回报、更大的晋升空间和更广的就业选择范围,让很多已经就业的往届毕业生重新加入考研大军。

关于"学硕"与"专硕"的选择,白皮书认为,在国家政策引导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占比将进一步提升。

招生信息是考生进行报考决策的重要依据。为了让学生更加有针对性地选择报考院校和专业,通过合理规划提升考研成功概率,新东方对2023年考研全部864个招生单位的统考招生数据进行了收集和处理,在深入解读的基础上形成《2023考研招生数据分析报告》。除了呈现总体的研究生招生新趋势,还对2022年和2023年考研十三大学科门类的统考招生数量变化进行了分析,并按照学位类型、招生单位类型做了呈现,为2024年考生提供了细分到二级学科和招生单位的报考建议。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推进,研究生培养单位自主设置专业及交叉专业或成新热,建议考生多了解此方面的招生信息,打破原有的学科门类认知,了解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政策方向,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报考目标。

多数学生报考同等水平或更高水平院校,"逆向考研"学生不足两成

据悉,新东方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共为近90万2023年考生提供了考研备考课程或服务。新东方通过大量沟通调研,从多个维度对六类考研群体(选择更高/更低层次院校报考、跨专业报考、跨城市报考、"二战"以及在职备考)的特点进行了剖析,希望给计划考研的学生提供参考。

近两年,一个频频引发热议的话题为"逆向考研",该现象是指考生选择综合实力及排名不如本科就读院校的研究生招生单位作为考研目标。不少媒体对该群体考生予以重点关注。


图:不同层次本科院校毕业生报考院校层次占比(来源:新东方《2024中国大学生考研白皮书》)

然而,新东方调研发现,在2023年考研学员中,"逆向"报考的学员占比仅为19%,81%的学生将同等水平院校或者更高层次的院校作为自己的考研目标,从而获取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发展平台。而即使"降级"考研的同学,做出选择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学校所在地、专业排名、导师水平和就业前景等都是考生看重的因素,也有部分逆向考研学生表示"更看重理性分析、稳妥上岸,学校层次不重要,拿到研究生学习机会最重要"。


此外,选择跨专业考研的同学,在选择报考院校和专业时最关注"跨考专业的专业课考试难度",最担心的是在复试阶段可能存在"跨考歧视";选择跨城市考研的学生,更倾向于在高校所在城市就业和定居,因此院校所在城市的文化和气候等均为重点关注因素;有过一次考研失败经历的"二战"考生,在备考过程中会更加焦虑,接近半数受访者表示曾因压力过大而失眠;在职考生在确定报考目标时更加理性,最关注读研专业,专业选择与职业规划深度绑定。

为满足考研群体不断变化的需求,近年来,新东方大学生学习与发展中心基于教学研发能力,持续对课程产品进行优化升级。2022年9月,面向考研群体推出18种定制化解决方案,为考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为帮助更多的考研自学群体,新东方还将推出轻学习型产品,依托公众号、APP,免费为考生推送覆盖考研全周期的定制化资讯和备考资料,帮助学生突破信息茧房,科学规划和备考。

"学历、文凭当然重要,但并不是一锤定终生,是你在此基础上发挥的能动性让你与众不同。"俞敏洪表示,读研不是奋斗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免责声明:
1.以上内容由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请谨防钓鱼、诈骗、诱导等行为。
2.第一考试网致力于提供合理、准确、完整的资讯信息,但不保证信息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合理、不准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
3.如若侵权请发送邮件到: 13562564#qq.com (#换成@)。

© 2021 第一考试网

京ICP备11047680号-2

联系邮箱:13562564@qq.com 网站名称:第一考试网